褐藻植物門 (Phaeophyta)
一、色素
色素有葉綠素a、c,葉黃素,β-胡蘿卜素,藻褐素。褐藻由于含有豐富的藻褐素,所以多呈褐色,但會被一些其他的色素影響,如葉黃素,造成顏色上的差異。其光合產(chǎn)物有褐藻淀粉。
二、構(gòu)造
有些較大型或高進化的褐藻,有類似根、莖、葉的分化和氣囊的構(gòu)造。似葉的葉狀體稱為藻葉(blades),似莖的則稱為藻柄(stipe),有名為「浮器」(floats)的中空,充滿氣體的部分,出現(xiàn)在固定的間隔上,可助此藻在水中保持挺立,似根者稱固著器(holdfast),附著在巖石上。在植物體的自由端有氣囊,可使自由端浮向水面。
三、形態(tài)
褐藻均為多細胞體,有以下幾種體制:
(1)異絲體:植物體有匍匐和直立兩部分,直立部分為單列細胞分支;匍匐部分 則為匍匐假根固著。
(2)假膜體:許多藻絲粘在一起,組成假膜體。
(3)膜狀體:有似根莖葉的分化和氣囊的形成,內(nèi)部細胞向多方面分裂成數(shù)層膜 狀體,部分較進化的種類進而分化成表皮、皮層和髓部。
生成方式也有不同,如根據(jù)生長點的位置,有散生長、間生長和毛基生長。不過因為臺灣四周海域較為溫暖,故無可長達50m的巨大海藻。但在3、4月時,馬尾藻可有2、3m長,形成小型的「馬尾藻海」,會纏住過往的船。
四、生殖
生殖構(gòu)造有生殖托和生殖窩,是褐藻中墨角藻目特有的生殖結(jié)構(gòu)。它由植物體分支頂端膨大所形成,精子囊和卵囊都凹陷于生殖托的生殖窩,有雌雄同窩、雌雄異窩和雌雄異株等類型。
五、褐藻生活史
褐藻除墨角藻目,都有兩種不同世代的植物體,即無性孢子和有性配子世代,兩種世代交替發(fā)生。依照孢子體與配子體的大小形態(tài),可分為同形世代和異形世代兩種。
六、分類及物種
褐藻是以生活史類型、繁殖、生長、構(gòu)造色素等特徵分類:
(1)同形世代綱(Isogenera-tae) 網(wǎng)地藻(網(wǎng)目藻)目(Dictyotales) 網(wǎng)地藻(網(wǎng)目藻)科(Dictyotaceae)
厚緣藻 Dilophus okamurai
形態(tài):黃褐色,扁平狀,膜質(zhì),叢生,一~二次叉狀分枝,分枝頂端鈍圓。 邊緣厚,細胞多層,下部收縮成細柄。
體型:高約3~12㎝,寬3~8㎜。
分布:低潮線巖石上
匍扇藻 Lobophora variegata
形態(tài):藻體扁平,膜質(zhì),宛如扇形。除上端稍為傾斜直立外,由腹面長出許多 毛狀根附著并匍匐于巖石上。
顏色:新鮮藻體呈黃褐色,乾燥后變黑。
分布:低潮線巖石上,全年可見。
樹狀團扇藻Padina arborenscens
形態(tài):藻體黃綠色。葉狀,膜質(zhì),呈扇形,葉片上有數(shù)行同心紋。葉緣下捲, 葉緣細胞兩~三層,中央部六~八層,近基部十~十一層。
體型:高5~16㎝。
分布:分布在潮間帶中、下部巖石上或石沼中。
(2)異型世代綱(Heteroge-neratac) 萱菜目(Scytosiphonales) 萱菜科(Scytosiphonaceae)
小海帶 Endarachne binghamiae
形態(tài):藻體黃褐色,帶狀,有波狀皺褶,膜質(zhì)。髓部由分枝的絲狀體構(gòu)成。
體型:高約4~25㎝,寬2~5㎝。
分布:生長在潮間帶中部巖石上㎝㎝。
功用:可供食用與藥用。
囊藻 Colpomenia sinuosa
形態(tài):藻體球狀或半球狀,未熟時呈圓球狀,成熟時不定型且多皺褶而凹凸不 平,個體單生或群生,由切面可顯示其皮層由一層褐色方形小細胞組成, 髓部則由四~六層小細胞組成。中空囊狀,無柄。
體型:直徑約11cm。
分布:春季至夏初為其繁盛季節(jié),常群生于潮間帶中部和低潮線附近或潮下帶 巖石上。
功用:食用,飼料,肥料,藥用(抗氧化、抗菌、抗腫瘤),重金屬污染指標。
(3)圓子藻綱(Cyclosporeae):沒有明顯世代交替,植物體為雙套體(2n),只 在產(chǎn)生配子時行減數(shù)分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