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---
---
(點擊查看產(chǎn)品報價)
軸晶粒肥粒鐵和散佈 1~2μm 波來鐵組成,大部分波來鐵析出于晶界
交叉點處為其特色。鋼材的平均晶粒徑粒約 5μm,肥粒鐵和波來鐵體
積百分比分別為 94vol%和 6vol%。原材電子
顯微鏡組織顯示肥粒鐵晶
粒內(nèi)有稀少的差排存在和散佈的奈米 TiC 的析出物,見圖 13(b)。銲
接輸入熱影響銲接深度(D)與寬度(W)比值,決定銲道接合完美與否的
最重要參數(shù)。四種輸入熱 1.2 KJ/mm,1.8 KJ/mm,2.4 KJ/mm 和 3.0
KJ/mm 的外形及深寬比(D/W)列于表 4。銲接穿深隨銲接輸入熱的增加
而增大,于最大銲接輸入熱 3.0 KJ/mm 時,板厚可完全貫穿
不同輸入熱下,由 600°C 至 850°C 的冷卻速率及峰值溫度,列于
表 5。熔融區(qū)內(nèi)的微觀組織(見圖 14),包含晶界肥粒鐵(α),由先
前沃斯田鐵晶界擴散成長;魏德曼肥粒鐵(αW),成核在α/γ晶界,
藉由位移機制形成薄楔形板,成長速度受制于界面前端沃斯田鐵內(nèi)的
碳擴散;變韌鐵和針狀肥粒鐵(αa)。其它微米相是由殘留沃斯田鐵
麻田散鐵,和部分變韌鐵所組成。未變態(tài)沃斯田鐵的后續(xù)變
態(tài)依冷卻速率大小,可變態(tài)成變韌鐵或麻田散鐵。側(cè)板魏德曼肥粒鐵
成長于沃斯田鐵晶界,外形特征為平行肥粒鐵板條。針狀肥粒鐵,被
認為是韌性增加相,主要存在于沃斯田鐵晶粒內(nèi)
低合金高強度鋼于銲接后的銲道微觀結(jié)構(gòu)是相當複雜的,因為銲
接過程的快速加熱與冷卻導致嚴重的熱力學非平衡下凝固,化學成分
偏析和結(jié)構(gòu)變化,是一種異質(zhì)性固化。微觀組織會隨著合金元素的添
加、銲接尖峰溫度的高低和相變態(tài)中的冷卻速率而改變[1-4,27,
28]。先前沃斯田鐵晶界上的晶界肥粒鐵厚度隨著輸入熱由
1.2 KJ/mm 增加至 3.0 KJ/mm,且冷卻速度由 31℃/s 減緩到 16℃/s
而變厚,歸因于冷卻速率的減緩,有利于碳原子擴散,使得晶界肥粒
鐵(α)增厚
所有資料用于交流學習之用,如有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,禁止復制,轉(zhuǎn)載注明地址
上海光學儀器一廠-專業(yè)顯微鏡制造商 提供最合理的
顯微鏡價格